关于团队决策——精英决策
点与面
决策往往是要伴随着需要解决某些问题,而团队决策更多的是解决绝大部分个体的问题,也就是面上的问题。但如何评判究竟是不是面呢?
之前也有小伙伴跟我讲,你总是讲点的问题,总是想要知道出问题的点的细节。之所以这样,主要是因为首先需要判定这究竟是不是一个“面”上的问题,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去用点来影射面过于牵强了。所以一定要得到一定的数据支撑,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。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反映在个别小伙伴身上,个别小伙伴代表不了全部人,不以技术方向、速度以及质量为目的的刚性流程(比如测试用例、测试报告、上线/回滚流程等)以及刚性规定(重大项目上线的时候各个主管leader必须在等)以外的一切附加制度,都有极大可能伤害到绝大部分人,并且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伤害。
就在不久之前,公司对午睡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,中午午休(包含午餐)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,而诱发这个规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个别人睡姿过于夸张。这个制度一下来对于一些较为优秀的人反而起到了反效果,个别不错的新人在离职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些异议。有点强迫症的工程师一般起床都是或早或晚有规律的,而中午的午休时间掐死带来的是吃饭要抓紧,给补觉多争取一些出来,不是很着急的小修小改尽量放到下午上班处理。这点比较要命,大家关注的点完全转移到了“午休规定”上了。反观之前的状态,中午晚点吃饭,先把手里的代码写完的情况很多。
对于个别的“个案”而采取的大面积AOE,需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需要采取措施,这个会带来什么伤害。上面这个例子在没有实际形成文字性质的东西之前,一般紧急的事务都会直接叫醒,被叫醒的人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情绪,但也会有几点好处:
- 叫人的人要考虑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很着急,就事情的紧急程度有没有必要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叫醒他。
- 被叫醒的人时间长了也就会明白,一般打扰自己休息的事务都是紧急事务,需要立即处理。
-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别夸张的,比如打呼噜,睡得时间确实比较久。直属领导需要知道这个小伙伴昨天是不是加班很晚,看一下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情况,视情况选择给正在工作的伙伴开个玩笑或者捅一下当事人等。
精英决策
精英决策中的“精英”两个字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,既可以是精英们做的决策,比如总统智囊团;也可以是做了一个精英决策(略带贬义)。这里的“精英”更多指的是形容词,指的是比较自信甚至自负的“决策”,团队当中的骨干(需要经常做决策的骨干)会大概率的产生精英决策。
精英决策一般会遵循如下步骤
- 看到一个问题或是启发
- 萌生想法,马上做决策
- 用印象当中的事情不断论证并说服自己刚刚决定的正确性
- 采集信息,并将结论推广给其他伙伴
- 陷入一个自我论证的循环,越论证越觉得决策很OK
因为本身就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,这里的信息采集多少会携带一些主观倾向,从而得出来的结论也比较有倾向。这也是为什么首先要说明一下点与面的关系,前面的步骤其实没有问题,后面看到的点都是个案就比较可怕了。
很早之前有个项目黄掉了,刚需的人非常需要,并且是长周期使用,就市场来说看起来是不错。启动的时候算了一下流水1w大概能赚到20块钱,想做到上百万/月的营收至少月流水要做到1亿以上,也就是盘面必须要大才可以。我们评估了市场,评估了技术,也评估了外部的资源。唯独忽略了“新产品”这个词,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,尤其是如何运营,以及之后的维护成本(这个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)。从投入的角度讲,这个产品已经脱离了试错产品这个定位。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了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,自始至终都没有将盘子变大,最终夭折了。技术研发这边的投入大概是8个人半年左右。
这个案例很典型,前期调研的用户基本都是这类服务的忠实用户,这类服务一般会依托于另外一个社会性的产品,但这种产品本身在国内的普及率就不高。当然也不排除为了使用这种服务而去选择使用这种产品的情况,但太少了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,教育用户上的成本比较高昂,这需要非常强的对行业的了解能力和运营能力才能将业务迅速做大。另外,刚需和忠实也是一道门槛,如果这类服务在同类产品横向比较上没有足够大的优势(包括稳定性),很难吸引用户改换另外一家的服务。要在市场内杀出来需要非常厚的资金支持用作教育小白获客,也需要长时间的沉淀磨合掌握运营的路数。
想短期构建一个足够大的盘子,但输血的门槛一道接一道,就会变成不是靠努力就能距离短期成功越来越近,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碰运气。结果和最初的论证以及结论严重背离,最终这个项目蹦跶了大概一年,就停止运营维护了。也许最初的结论是正确的,但目的和现有资源的严重不匹配导致了失败,也是决策本身的失误。
在最初的决策之后,调研了很多行业内的用户,得到的答案都是非常漂亮而且能够无偏差的支持最终的结论的,陷入了一个越论证越觉得自己的决策很明智的死循环当中。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从里面拔出来呢?
外来的和尚会念经
如果感觉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完全没问题,调研非常科学且自我感觉超级良好、自信心爆棚的时候,就要小心了。最好从团队中走出来,看看这个行业内的人怎么评价自己做的事情,反过头来再去对比一下双方实力和市场现状,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了。